2015年末,京津冀地區頻頻拉響大氣污染紅色預警。作為應對大氣污染的重大戰略措施,2015年三地積極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將生態共建提升到新的高度,采取立法、經濟、科技等多種手段保護環境,在治霾等大氣污染方面聯防聯控,持續用力。
3月起,北京在全市范圍內征收建設工程施工工地揚塵排污費。天津今年出臺《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以及有關“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規范”配套文件,使得每種情形應該如何處罰、罰款多少有了明確依據。河北將科技治霾“雙百”工程列入全省2015年10大科技工程之一,組織30項重點技術研發和30項先進成果推廣。
上半年,北京PM2.5累計濃度為77.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5.2%,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共88天,同比增加9天;天津PM2.5濃度為7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4.3%,空氣質量達標95天,同比增加11天;河北11個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為7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3.3%。
然而,在空氣質量變化漸漸得到百姓感受和認可之時,年底霧霾的紅色預警卻又在這片大地上屢屢響起。
盡管京津冀多個城市市區已完全或基本取消了供熱燃煤,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魏復盛院士說,從這次霧霾來看,農村散燒煤的污染比較嚴重,沒有得到控制。“農村燒1噸煤比火電廠清潔燃煤50噸排放的污染物都多,因為它沒有任何治理措施。”
11月底,霧霾來襲之際,京津冀三地環保廳局正式簽署《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以聯合立法、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協同治污等10個方面為突破口,聯防聯控,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同時,“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正式啟動,三地成立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開展三地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排查與處置跨行政區域、流域重污染企業及環境污染問題、環境違法案件或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排查與處置位于區域飲用水源保護地、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內的排污企業;在國家重大活動保障、空氣重污染、秸稈禁燒等特殊時期,聯動排查與整治大氣污染源。
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壓減燃煤1021萬噸,水泥產能150萬噸,平板玻璃300萬重量箱;推廣應用新能源車2.21萬輛,京津已全部淘汰黃標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河南七省區市共完成老舊車、黃標車淘汰62.4萬輛,完成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升級改造1595萬千瓦。
雖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之下,生態環保的合作已是三地的共識,但按照魏復盛的說法,我國前幾十年的發展環保欠賬太多,產業結構調整伴隨的環境改善產生效果仍需要一個過程,還難免伴隨著陣痛。
以大氣污染防治為例,梳理歷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會議可以發現,治理模式已經從最初的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發展為對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秸稈焚燒進行綜合治理的控煤、控車、控塵、控污、控新建項目、控農等“六控”體系,治理精細化趨勢明顯。
2015年,修訂后的環保法開始實施。同以往定額處罰不同的是,修訂后的環保法加大了對環境違法的處罰力度,實施按日計罰。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將于2016年1月1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