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個哲學問題,對大氣污染防治來說,同樣是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昨日,市環保局與四川大學合作設立成都市大氣污染綜合觀測與防控聯合實驗室,成都晚報記者從揭牌儀式上了解到,成都將再投4000多萬元,對大氣復合污染綜合觀測超級站進行升級,觀測項目從150項增加到200多項,并且搞清楚污染物從哪里來、從哪里過,為提前采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投入4000萬升級觀測站 街道的污染都能觀測到
成都于2013年投入1680萬,在四川大學科創中心建立大氣監測超級站,配置有近30臺國內外先進的大氣監測儀器,監測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2.5、PM1等150項大氣參數進行適時監測。“每年產生數據數十萬條。”成都市環境監測站高級工程師譚欽文告訴記者,特別是在重污染的時候,對這些數據研判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不過,為了讓監測更精準、監測范圍更廣泛,還需要進一步升級觀測站。“新引進一些國內外先進設備,除了分析更小顆粒物數量的分布,還會安裝激光雷達組網,對全域成都垂直方向的污染物分布情況進行研究。”超級站負責人劉子健表示,目前只能看到一個點位上的垂直分布情況。據他介紹,新設備的監測范圍是平流層以下的大氣,除了判斷大氣污染物是什么,還能夠根據風速、風向等綜合分析,判斷污染物的運動軌跡,從而知道污染物從哪里來,在哪里流動,有多少成分會降落下來,“甚至是哪一條街道的污染最重都能觀測到,可以幫助相關部門采取相關措施”。
PM2.5濃度連續兩年下降 明年1月出臺更嚴格大氣治理措施
昨日正式揭牌成立的實驗室,除了依托超級站進行大氣分析研究,還將作為一個環保科研人才培養基地進行打造。市環保局局長陳琳表示,面對當前的大氣復合污染形勢,需要更多專業的科研人員。自稱“算著每一天過日子”的陳琳告訴記者,去年成都市優良天數增加到227天,其中PM10的濃度下降了18.6%,PM2.5下降了23.6%。截至昨日,PM2.5濃度在去年基礎上再次下降20.3%,PM10則下降了12.6%。在兩大濃度連續兩年下降的同時,臭氧污染卻成為了新的污染因素,從去年的18天增加到今年的56天,“這些都需要科學的研究和分析”。
“通過多種嚴格的舉措,PM2.5等明顯下降,但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以及其他因素影響,臭氧污染比較明顯。”陳琳表示,臭氧對廣東、香港、臺灣的影響較大,當地有許多經驗值得借鑒,目前已邀請了他們的專家來研討。據他介紹,在成都“十三五”的規劃中,特別是對燃煤鍋爐、磚瓦窯的治理,以及對揚塵的治理上,都會有更嚴、更狠的措施,“具體措施會在明年1月向社會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