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供暖季來臨,東三省和京津冀周邊再次“十面霾伏”,沈陽市的PM2.5數值更是破了紀錄,突破了1000微克/立方米大關。人們不禁疑問,霧霾和供暖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對此,沈陽市環保局的解釋是,霧霾和供暖并無直接關系。北方城市進入供暖期后,燃煤量必然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明顯上升,“燃煤污染是這次爆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據統計,沈陽全年燃煤總量3000萬噸,其中冬季為1800萬噸,占60%。
但是,環保部上周日則通報,受供暖期污染排放和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持續出現大范圍重污染天氣,而相關督察組已于上周派出。
每到供暖季,一些北方城市就陷入了兩難境地。確保供暖質量,燃煤量就要增加,因此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就會大增,漫天霧霾勢必引來抱怨連連。但是,如果減少燃煤量,老百姓家里溫度上不去,相關管理部門一樣成了眾矢之的。
“??諝狻迸c“保溫度”仿佛是蹺蹺板的兩邊,一邊下去另一邊就會升起來,而在兩邊之間來回移動的,就是煤。
長期以來,供熱市場都是一個穩賺不賠的市場。因為在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不論當地經濟冷與熱,冬季的供暖需求永遠存在。這也使得東北地區許多城市,供暖成本較低的燃煤小鍋爐盛行,而成本較高的清潔能源則占比過少。
以沈陽市為例,在2.42億平方米供熱面積中,清潔能源供熱面積僅占供熱總面積的12%左右,而獨立的熱源廠、鍋爐房供熱面積為59.9%。
事實上,近幾年,包括沈陽在內的許多北方城市,都在對供暖市場進行調整,例如關停小鍋爐、提高清潔能源供熱比例等,但效果如何,不言而喻。在這樣的調整過程中,供暖企業原有的利益格局勢必被打破,而如何補償供暖企業的升級損失,以調動他們的減排積極性,是主管部門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當前,供熱企業面臨著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是日常設備的維護,另一方面就是對舊有設備、管線進行環保改造,使用成本更高,但排放污染物更少的能源。而這樣的環保升級改造,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環保部督察組在東北發現,很多企業都存在治污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例如未建設脫硫脫硝設施等。
在現有供暖市場格局中,由于供暖費并非市場化運作,而是政府定價,企業的供暖收入是相對固定的,而供暖成本則在逐年增加,這使得企業并無多少資源可以用于環保轉型,轉型成本需要政府補貼。但東三省GDP增速在全國排名倒數,人口外流,財政收入也不理想。以遼寧省為例,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僅有2.6%,財政收入下降22.7%,能有多少資金補貼給企業用于環保轉型?補貼不足,煤價低廉,使得東三省供暖企業對燃煤的依賴無法自拔。
東三省地區并非沒有更為清潔的供熱能源,比如電力資源豐富。這一地區大部分電廠的負荷在六成左右,棄電現象普遍。但是,不管是對熱電廠進行熱電聯產改造,還是對鍋爐房進行電供暖改造,投資都不菲,且日常供暖的電價支出遠高于燃煤支出。無論是依靠政府補貼,還是依賴于市場投資,這筆資金如何籌措,尚是一個待解難題。
公眾對“十面霾伏”的關注,將倒逼供暖行業升級轉型,但這一轉型究竟要靠什么方式啟動,或者說,僅靠東三省的現有資源,依然力不從心。發展清潔能源,實現東三省能源結構變革,其價值絕不僅限于驅散霧霾,更可以成為東北經濟新的增長點。不過,推動變化,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