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霧霾天氣籠罩我國北方多座城市,11月8日,沈陽PM2.5濃度爆表,局部地區PM2.5指數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北京、天津、哈爾濱等城市也都遭遇到了嚴重的霧霾。記者從中央氣象臺獲悉,這次北方的霾“來者不善”,將會持續一周時間。而剛經歷過冷空氣影響的南方地區同樣無緣陽光,一場持續性降雨將維持到11月13日。
北方霧霾將持續一周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說:“我國中東大部地區以陰、雨、霧、霾天氣為主。”專家表示,這種情形還要持續一周時間,其間雖然有幾次冷空氣過程,但都不足以驅散霾的強大勢力。具體而言,從10日開始,在靜穩天氣條件下,華北、東北溫度、濕度雙雙偏高,不利于擴散,污染物不斷聚積,濃度將逐漸上升,峰值可能出現在12日、13日。此后,霧霾將接連經受三次冷空氣考驗,但直到17日才會被驅散。
張濤表示,第一股冷空氣會出現在11月13日,一個高空槽影響華北地區。但由于這股冷空氣“不接地氣”,對低空影響不大,對霧霾發展僅能略微起到抑制作用。此后天氣又會轉為小風、高濕、高溫。第二股冷空氣于15日到來,但位置偏東,勢力也不強,可以減弱華北北部霧霾影響。一直到11月17日,較強冷空氣過境,華北整體轉變為北風,霾才會逐漸消散。
大霧與霾并存
由于靜穩天氣常常覆蓋很大范圍,因此霾天氣通常會統治一整片地區。而在此次天氣過程中,華北、東北地區以霾和輕霧為主,河套地區卻主要受夜間到凌晨的大霧影響。究其原因,在于兩地的濕度條件不同。
張濤分析道:“大霧中的能見度不足1000米,它的產生需要足夠的濕度條件。”在華北和東北,污染物濃度相對較高,而空氣濕度不是很高,在這種條件下容易形成霾和輕霧。
河套地區前期剛經歷了一場平穩、總量大的降水過程,土壤濕潤。“冬天降水不容易蒸發,土壤保持濕潤,在這種情況下,溫度一降低,空氣濕度就上來了,河套地區整體濕度很高,因此形成了大霧,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能見度不足200米的濃霧,但污染物濃度等級不高。”張濤說。目前,中央氣象臺大霧黃色預警仍在持續,寧夏、陜西、內蒙古等地還將有大霧天氣。